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發展目標、辦學理念、辦學方針、歷史傳統、專業特色和精神風貌的反映。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教學、科研及管理,而且可以豐富校園生活、振奮師生的精神;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調節和激勵師生的思想行為,培養和激發師生的群體意識和集體精神,促進師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學校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衡量學校競爭力的重要條件,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各高校都很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很多高校將“創建人文校園”、“和諧校園建設”也納入到辦學方針中,對于校園文化的重視,是學校發展的進步,但是由于一些傳統觀念和認知不清,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三個誤區,這些誤區或是校園文化涵義理解狹隘,或是校園文化建設方式欠佳,如何發現問題,走出誤區,是良性建設校園文化的首要問題。
誤區一:將校園文化活動等同于校園文化。
這是兩個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高校進行校園文化創建計劃時,往往以創辦校園活動為唯一內容。要走出將校園文化等同于校園文化活動的誤區,首先要了解校園文化的組成。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載體,但不能替代校園文化,走出這個誤區,科學創建校園文化要注意幾點:1.創建舒適的校園文化;創建人文校園制度文化;3.注重德育工作的開展;4.合理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誤區二:將校園文化活動等同于校園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一般都很重視對于學生的調動,不管是思想道德教育,還是校園文化活動,參加者多是學生群體,因此,有時難以避免地片面注重對學生的管理和調動,忽略了教師群體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須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樹立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激發師生創造力、凝聚師生、學校與師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大學育人的根本目標。
誤區三:將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校園內部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社會大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師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出的既與社會密切相關,又具有特色的人文環境和精神氛圍的合力,使校園中的教職工和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方面發生認同,從而形成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種校園文化的建設既是學校建校、強校之源,同時,與社會和時代的相互影響不容小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社會實踐教育要使大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只有走出校園、接觸社會,才能完成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從培養對象到使用對象的社會角色的轉變,加速社會化的進程。
學校應遵循校園文化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發揮學科師資優勢,與社會產生互動,在校園文化中反映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的基本特征,準確恰當地反映現代的主流文化特征,校園文化要面向社會、面向世界,大力吸收、容納先進的文化,全員參與,建設更為合理的、體現社會意識的校園文化,使校園文化更具有全面性。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建設、教育事業的要事,我們應該走出認識和做法上的誤區,以先進的校園文化塑造人,不斷探索校園文化建設規律,豐富校園文化建設載體,增強校園文化建設實效。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育人環境,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校園文化是一個立體化、開放性的概念,它由硬件設施、制度文化、各類活動、校園主導精神、教師、學生的人際因素等組成,它是一種環境,也是一種氛圍,是一種需要長期培育、苦心經營的教育氛圍,需要多層次、多渠道進行建設。